2022年12月09日 來源:南方日報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2022年,不同維度的數據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1—10月,全國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4%,技改投資占全部制造業投資比重達40.9%。
制造業立市的中山,能否踩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鼓點上?2022年,中山全面推進制造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很多趨勢已經“明牌”呈現。
龍頭企業先行一步,小微企業借智借力,平臺服務商看到機遇……這是過去一年,發生在中山的產業新故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數字化轉型,不是為了“淘汰”,而是為了“不被淘汰”;智能化升級,不是為了“換血”,更是為了“換心”。
產業升級與遷移的進程交織于同一時代,中山制造故事翻開新的一頁。
龍頭企業乘風起
馬鞍島上,建設工地熱火朝天,拔地而起的產業園群烙印了中山制造的未來;城市東部環灣的黃金地帶,明陽電氣、大洋電機等雄心勃勃的龍頭企業,以工廠為起點謀劃下一個40年;西北鎮街的傳統制造產業帶上,來自家電、照明、食品飲料行業的龍頭們,以自我變革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
今年11月,2022年中山市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名單正式公布,入選的10家企業,幾乎代表了中山傳統產業的完整面貌。如美的環境電器、格蘭仕微波生活電器的入選,代表著千億級白色家電產業集群的集體轉向;明陽電氣的入選,代表了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先進水平。
這同樣也是廣東省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兩大趨勢之一:行業集中度較高的產業集群,其產業變革往往由行業龍頭制造企業牽頭引領。
小欖鎮菊城大道上,達能中山工廠的園區里仍然部分保留著30年前的樂百氏工廠老建筑。創辦于小欖的樂百氏在20世紀90年代風靡全國,其引領發展的食品工業產業集群至今仍是中山11個百億級產業集群之一;如今,從達能中山工廠生產出的脈動、靈汽等產品,也在全國占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樂百氏的故事仍在記憶中回蕩,老工廠卻煥發了新名堂。從2018年起,達能公司在這里辦起了數字化轉型課堂,組建了專門的智能制造團隊,累計投入約3500萬元,探索建立智能制造體系,完善數字化解決方案。
轉型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傳統飲料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二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提升。達能(中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華南區運營總監李建俊明白,達能中山工廠的投入,在短時間內很難以收益來衡量,但其帶來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對于企業自身與行業的發展可以產生更多外溢效益。
車間里,通過實時顯示集成系統的大屏,車間工人不需要再對灌裝產量、入庫數量等數據信息進行人手校對檢查、清點記錄;坐在電腦前,打開達能自主研發的數據后臺,車間里的每一條生產線,生產線上的每一臺機器,都成為動態熱圖上的2D投影。
生產線上方,是不斷跳動的四個數據:運行時間、損時、灌裝產量、入庫數量;生產線上,裹包機、稱重機、標檢機、套標機等,每一臺機器都標注出了實時產量與速度。坐在辦公室里的經理,如果發現某一個環節數據出現異常,可以直接給對應操作機器的員工打電話。
這雙“眼睛”,讓整個工廠管理進一步扁平化。
過去數年時間里,達能中山工廠的人員減少了大約30%,生產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如今,達能中山工廠約200名員工,每年創造著約10個億的銷售額,人均產值達到了500萬元一年。這里生產的每一瓶飲料,都能通過瓶身標識追溯到生產時間與供貨地。
“你們做的事讓我們眼前一亮?!边@是數字化轉型專家在達能考察時給出的評價。李建俊表示,無論是在達能這家全球化企業內部,還是對比全國同品類飲料行業,達能中山工廠的生產效率、成本控制和出貨指標,都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名。
行業龍頭制造企業牽頭,引領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最大優勢,是使智能工廠向智能供應鏈延伸,實現全產業鏈的協同升級與前后端的打通。達能中山工廠計劃與國企合作,用3年的時間打造“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在中國制造歷史性蝶變過程中,“燈塔工廠”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這也正是中山在今年全面鋪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標桿示范認定的意義所在。
小步快跑促轉型
獨特的產業肌理,造就了每一個產業集群獨特的生命周期。但發展的共性邏輯表明,每一個產業集群都在不斷進行新陳代謝。
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成為維系著產業集群的紐帶。
驅車往返佛山順德與中山北部,數百平方公里的連片工業廠房里,藏著一個世界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在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家委員會成員、廣東精工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軍華眼里,這里不是兩個獨立割裂的行政區域,而是一張融合發展的產業版圖。
從2017年開始,作為順德村改協會智庫專家,宋軍華調研了近100家中山市北部片區的家電制造企業。在調研中,他看到了家電制造的現實痛點、堵點、難點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中山北部,以黃圃、南頭、東鳳三個家電制造大鎮為主戰場形成的家電產業集群,呈現出中小企業為絕大多數的產業結構特點,大量小微企業以從事小家電代工為生?!笆畮讉€人,搞一條生產線,就可以開一個小家電的裝配工廠?!彼诬娙A說。
離散型生產特點,與小微企業為主的產業面貌,讓中山家電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之路道阻且長。
但仍然有先行先試的實踐者做出了探索。今年3月,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專題片《大灣區建設:中山做好“融”字大文章》,講述了一個來自黃圃鎮某家電企業的轉型故事。
這家依然沿襲著傳統生產方式的企業,面臨著招工難、效率低、成本高等一系列產業共性難題。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的當下,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
2021年,這家企業花費3000多萬元,歷時五個多月,對沖壓車間進行了智能化升級,減少了車間一半用工。今年,他們又籌辦新工廠,想要把新工廠的各個車間和倉儲物流都實現數字化智能化。2月底開始,該公司負責人從順德請來一家數字化平臺公司的2位“醫生”,給工廠“把脈拿藥”。
這家數字化平臺公司,正是宋軍華所在的廣東精工智能系統有限公司(下稱“精工智能”)。在他們的幫助下,這家家電企業生產車間空間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效率提升了30%以上。
越來越多的中山企業正在尋求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解決方案。今年2月,精工智能在中山成立了全資子公司。
除了技術瓶頸外,資金也是制約中小企業轉型的重要因素。即使對轉型的緊迫性有清晰認知,但面對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投入,中小企業往往有心無力。
對于中山來說,以行業公共服務企業牽頭,推動行業集中度較低的產業集群實現轉型升級,是數智化轉型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2022年1月,中山市政府發布《中山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除了提出每年認定一批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和示范車間、支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等針對制造企業的獎補措施外,還對落戶中山的高水平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賦能平臺提出了獎補方案,明確平臺為企業提供“上云上平臺”、診斷咨詢、解決方案等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按照績效給予獎勵。
政府以真金白銀切切實實推動傳統制造業借技發力、借智升級,為的就是產業小步快跑,跟上這一輪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步伐。
再造企業生命力
全國范圍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前10個月,全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7%。不少地方制造業成投資增長主要拉動力,制造業投資進度快于預期。
新技術驅動下,數字化轉型是新產業培育的有效途徑。深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不僅有助于企業降本增效,還將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無論是本土行業龍頭制造企業牽頭引領,還是外來行業公共服務企業牽頭推動,中山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之路,其目的都是明確的:搶抓區域產業分工窗口期,打造灣區制造新支點。
產業不會“蛙跳”。在深中通道即將通車,區域產業分工加速轉移的現實背景下,在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政策背景下,中山需要在未來的區域產業現代化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為抓手,發揮中山供應鏈優勢,面向未來打造灣區新制造的支點。
“一個細分行業未來的產業變革大方向,我們可以看見,但不是一家企業、一個人可以干得成的。需要政企聯動,各方一起努力。通過有序的競爭實現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币幻袠I專家說。
思路要清晰,兩腳要著地,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最終還是要服務于中山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這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中山市工信局工業互聯網與數字產業科科長侯承東表示,今年以來,中山全市新增超54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累計2000多家。新完成10家省級示范項目建設,帶動3000多家企業上云用平臺,啟動光電、紡織服裝等7個產業集群試點創建。
美國商學院教授利昂·梅金森說,自然界生命力最強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適應能力最強的。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更是如此?!霸谶@場轉型中最終生存下來的企業,一定是由有心做大、有能力做大的企業家掌舵的?!彼诬娙A說。
■聲音
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家委員會成員宋軍華:
數字化不是“換馬甲”
要新瓶裝新酒
“時至今日,中山市北部片區很多企業仍是‘螺絲刀工廠’?!彼诬娙A在調研了近100家中山市北部片區的家電制造企業后指出:當下中山智能家電以中小企業為主,龐大的腰部制造企業轉型升級迫切,面臨著“四缺”(空間、技術、人才、管理)、“四差”(環境、配套、效率、服務)、“四難”(吃飯、生活、停車、招人)、“四低”(產值、效率、品質、設備)等現狀難題。
少數頭部企業已相繼啟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間的腰部企業和底部大量的小微企業,才剛開始起步。如何推動智能家電從“生產基地”向“創新基地”蝶變,已成為智能家電發展的重要課題。
“產業鏈整體協同不足、大而不強寬而不深、制造業與服務業缺乏深度融合、土地資源稀缺、傳統工業產業園效益效能低、員工工況及工作園區環境配套較差等現狀,是制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所在?!边@是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景象。在他看來,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一定要向中小企業傾斜,打破中小型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困境。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去中層化的‘透明之旅’,勢必會面臨很多困難和阻力?!彼诬娙A說,“目前很多老板對數字化轉型還沒有形成清晰和正確的認知?!?/p>
一方面,是感受不到轉型升級的緊迫性,思想觀念沒有轉變;另一方面,是誤以為“數字化能解決一切問題”,把工具當成了成果?!安荒転榱藬底只鴶底只?,弄了一大片好看的展板就實現數字化了,這是沒有價值的,真正的數字化要實現產業的高效協同與聚合?!彼诬娙A說。
目前,中山大部分工廠仍停留在傳統工廠階段。宋軍華認為,“工改”是中山改革開放44年以來的一次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借由“工改”的歷史性機遇,打破中小微企業的“孤島式”發展。
“工改”與數字化轉型,不是企業“換馬甲”,而是要“新瓶裝新酒”;不僅要物理上的變化,更要化學上的聚變。宋軍華認為,通過連片建設產業精準定位的現代主題特色產業園,讓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下沉園區,通過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企業生產之間的互聯互通,既可以實現集采集購、供應鏈金融、共享倉儲物流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術,又可以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集聚式高效協同發展。從“招商、育商、助商、服商”的現代園區創新招商運營模式為切入口,培育更多的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帶動輻射制造業中小企業抱團發展轉型升級,打造大灣區萬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構建中山現代產業體系。
智能家電作為中山市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中山市應抓住深中通道“大橋時代”及“北融戰略”機遇,以“深圳創新+中山制造”創新模式,致力打造萬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推動“制造業當家”高質量發展,構建中山現代產業體系。
?。ㄓ浾?nbsp;廖瀚 葉志文)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